1、《新文學(xué)的傳統(tǒng)》一書著重探討了“五四”以來受過西方新思想洗禮的現(xiàn)代作家、評論家對中國文學(xué)“新傳統(tǒng)”的 ,評點“新傳統(tǒng)”建設(shè)者和繼承者的功過得失。作者的論述可謂 ,卓見迭出,有別于幾十年來出版的同類著述,比照閱讀,可一探新文學(xué)的真相。
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(dāng)?shù)囊豁検牵?/p>
A. 批判 滴水不漏
B. 貢獻 氣勢磅礴
C. 審視 一針見血
D. 構(gòu)建 高屋建瓴
2、部分網(wǎng)店以所謂的“實物圖”“細節(jié)圖”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,并發(fā)布“生產(chǎn)車間實拍圖”、“企業(yè)榮譽”等來博取消費者的信任,而消費者收到的實物卻和網(wǎng)上照片所示的商品包裝__________。相關(guān)部門提示消費者注意網(wǎng)購月餅時要__________“山寨”。
依次填入畫橫線部分最恰當(dāng)?shù)囊豁検牵ā 。?/p>
A. 南轅北轍 防范
B. 截然不同 提防
C. 大相徑庭 謹(jǐn)防
D. 殊途同歸 防備
3、作為啟蒙思想家,他們的思想和言論激烈、出格,乃至“悖于常理”,這都在情理之中,因為思想的創(chuàng)造需要那種“雖千萬人,吾往矣”的對抗俗世的氣概與意志,所以“____________”并非思想家的缺陷,也絕非衡量思想之深度、廣度乃至力度的標(biāo)準(zhǔn)。
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(dāng)?shù)囊豁検牵ā 。?/p>
A. 危言聳聽
B. 虛張聲勢
C. 夸夸其談
D. 豪言壯語
4、顏真卿“守其正。全其節(jié)”的氣節(jié)備受后世__________,人見其書,往往__________他的人品。歐陽修稱“其字畫剛勁獨立,不襲前跡,挺然奇?zhèn)ィ兴破錇槿恕?,即使對其楷書有些__________的米芾,也感到顏體具有一種“昂然不可犯之色”。
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(dāng)?shù)囊豁検牵ā 。?/p>
A. 推崇、聯(lián)想、微詞
B. 仰慕、追懷、保留
C. 稱頌、認(rèn)同、不滿
D. 贊譽、映照、非議
5、社會各界更加關(guān)心殘疾人群體,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環(huán)境進一步__________,現(xiàn)代文明社會的殘疾人觀逐步__________。
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(dāng)?shù)囊豁検牵ā 。?/p>
A. 改變、取得共識
B. 改進、深得人心
C. 改善、深入人心
D. 完善、初見成效
河北公務(wù)員考試網(wǎng)(http://scionofkirkland.com/)解析 題目或解析有誤,我要糾錯。
1.【解析】本題可從第二空得出正確答案。“滴水不漏”形容說話、辦事非常細致、周密。無懈可擊:“氣勢磅礴”形容氣勢雄偉壯大。這兩個詞語都不能用來形容“論述”,由此排除A、B。“一針見血”比喻話語、文章簡潔而能說中問題的實質(zhì);“高屋建瓴”形容居高臨下,不可阻擋的形勢。從詞義來看,“高屋建瓴”更能與后面的“卓見迭出,有別于十幾年來出版的同類著述”形成呼應(yīng)。故本題答案為D。
2.【解析】南轅北轍: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。殊途同歸:通過不同的途徑,到達同一個目的地,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(jié)果。兩個成語的含義與文意不符,排除A和D項。截然不同:形容兩者毫無共同之處。大相徑庭:表示彼此相差很遠或矛盾很大?!敖厝徊煌睆娬{(diào)一點相似之處都沒有,語義過于絕對,故排除B項。第二個空,“謹(jǐn)防”與其他幾個詞相比,含有謹(jǐn)慎的意思,與文意更符合。本題正確答案為C。
3.【解析】“危言聳聽”指故意說些夸大的嚇人的話,使人驚疑震動;“虛張聲勢”指假裝出強大的氣勢;“夸夸其談”形容說話、寫文章浮夸不切實際,表貶義;“豪言壯語”形容充滿英雄氣概的話。文段說明這些啟蒙思想家的思想和言論激烈、出格,用“危言聳聽”修飾最為恰當(dāng)。
4.【解析】對應(yīng)后文的“也感到顏體具有一種‘昂然不可犯之色’”,可知“不滿”、“非議”與句子語意不符,排除C、D。第一空中“推崇”與“仰慕”的區(qū)別在于側(cè)重點不同,“推崇”側(cè)重于“崇”,表示一種尊敬的態(tài)度:“仰慕”側(cè)重于“慕”,表示一種羨慕的心情。對于“顏真卿‘守其正,全其節(jié)’的氣節(jié)”,后世的態(tài)度顯然是“推崇”,而不是“仰慕”。
5.【解析】“改善”側(cè)重于使原來的狀況變得好些,部分的、某種程度上的提高。選項中“改善”與“環(huán)境”更為搭配,也符合題意:“深入人心”指觀點、學(xué)說、政策等為人們深切了解和信服?!俺跻姵尚А币话闩c政策、措施、改革等搭配,而不與觀念搭配。“取得共識”的主語一般為雙方或集體等,而不能是觀念。